(通讯员:张文礼) 9月12日晚六点三十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张元教授作客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在A12教学楼215教室为我们带来“欧洲绘画语言的演变和语言秩序语言关系的研究”主题讲座,不仅再一次让同学们认识到材料技法方面的继承与演变对整个2000多年来西方绘画史的影响,更让同学们意识到了绘画语言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解读产生的重要影响。
张元教授首先从如何认识绘画语言“间接法”与“直接法”的演变谈起,简述了欧洲绘画2000多年以来利用与改进丹培拉—油画材料技法进行绘画的历史,介绍了“间接画法”与“直接画法”的渊源,随后结合大量西方经典绘画作品的图片资料,向油画系师生讲解了绘画语言在经典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张元教授提出西方绘画的色彩语言可以归纳为条件色、固有色等体系,不同的色彩语言体系有着不一样的衡量标准,条件色体系强调色彩与光源的冷暖,而固有色体系偏向色形与色形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比较材料技法演变、绘画语言关系、权衡创作得失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也解决了同学们在色彩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如形与色之间的关系等等。绘画正是语言本体规律的实践与积累,我们要逐渐脱离“被动写生”的单纯描摹,打破主题性、叙事性、文学性的惯性思维,从而主动组织语言,去描绘那些深入人内心的“不可见之物”,体现绘画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张元教授还提出绘画包含认识方法与应用方法,不同的方法之间产生的结合往往就会带来绘画语言的创新与变革;物质与材料语言也能成为传递信息的主体,当代性应当体现在语言的独创上。面对现代这个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纵向(绘画材料技法)与横向(绘画语言关系)多个维度的思考与实践,来完成绘画语言主体的转换,是从事绘画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张元教授对大量经典作品的解读,油画系师生对绘画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与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张元教授再次提到丹培拉绘画,他将水与油——丹培拉技法材料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比作黑与白,将它们以不同比例混合而形成不同性质可用于绘画的乳液的配比区间比作不同程度的灰,意指丹培拉这一古老的材料技法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张元教授的讲座既内容充实,又幽默风趣,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令人意犹未尽。讲座结束时,所有学生向张元教授致以热烈的掌声,对他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