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魏光庆
个人简介:魏光庆,著名当代艺术家,“文化波普”代表人物。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 油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始终认为当代艺术是应该关注社会、历史、文化, 而艺术家的所谓艺术语言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它绝没有自身的意义。——魏光庆

【正负零:魏光庆个展】
2015.11.15-2015.12.13 湖北美术馆
展览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三十余年,但是魏光庆却不打算做成回顾展的形式,而是用视觉说话,从近几年的新作出发阐释他创作生涯完整的上下文关系。他解释说,“正负零”是一个建筑用语,指的是主体工程的一个基准面,“零”有些类似坐标的原点,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当被问及他个人的原点在哪里,他回答说,一个艺术家在各个时期呈现的状态不一样,我总是需要不断地突破,每一个时期的转折点,就是我新的原点。

▲《绝对艺术》第二期内文
魏光庆是一位有显著风格标签的当代艺术家,他曾是上世纪80年代湖北新潮美术群体“部落——部落”的重要成员,90年代“文化波普”绘画的代表性艺术家。身为中国当代前卫美术活动中的重要一员,尤其是在1985年至1990年代,魏光庆参加过国内外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

▲《绝对艺术》第二期内文
“红墙”代表多重含义
魏光庆的作品擅长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视觉资源,采用“波普主义”惯用的挪用、并置、拼贴等图像方法,对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多维度地解读。这种异质、异时图像的重叠不仅加剧了图像的意义冲突,也使图像“意义”被高度泛化,它既包含了魏光庆对中国两种文化转型期无法理清的现实困惑,甚至也残存着他80年代作品中那种愤世嫉俗的文化情结。

▲《红墙:关锁门户》 布面油画 146cmX278cm 1993年
“红墙”作为一个视觉符号出现和贯穿在魏光庆的作品中,通过鼓励观众重新审视或考虑图像中熟悉的叙事或格调所带来的恍然大悟,他又更进一步地扩展了他的试验。
“红墙”系列题材取于中国传统道德读本,读本的内容都是关于封建时期的道德伦理说,利用配有插图的古书,他用自己的视觉符号——红墙替换了原有的文字内容,只留下原配插画,并用“波普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它们。在基本构成里,红墙变成了支配性的特征,成为全新的社会次序和道德标准的全新显示屏。

▲《中国制造No.14》2007年 布面丙烯 120cmx300cm
红墙的出现有着多重含义,这个符号意味着边界、包涵和排斥,对外来者的入侵和影响的抵制。这件作品在借用西方波普美学的同时也利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本该为之服务的国家保持着完全的距离,这红墙因此成为了一个暧昧不明的符号。

▲《金瓶梅No.42》布面丙烯 120cmX150cm 2006年
在否决古代经典的同时,魏光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传统,却提醒观者从当代主流文化——消费主义、政治和宗教中去认识它们交错缠绕的含义。利用对立概念的结合,比如过去和现在,象形和抽象,他的呈现方式是把它们作为流动的,有着不同性质和意义的观念。魏光庆引用了对过去的哲学和不同视觉图像的后现代合成的参考。也许要想解密这些文化编码,没有捷径可言,魏光庆的这些绘画作品就像是情报碎片般难以破译。

▲《唯物主义》时代2000年台湾版封面time.
ART ABSOLUTE对话魏光庆
ART ABSOLUTE:在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中,您被定义为文化波普,对此,您怎么看?
魏光庆:“文化波普”其实是我在90年代初提出来的,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树立自己独立的艺术人格,坚持自己的艺术立场和艺术态度,不应该带着功利性地仅仅只用一种熟悉和顺手的方式创作作品,而是要考虑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绘画作品、装置作品,哪种语言适合就应该用哪种语言。但是有一点,不管是平面的、装置的、还是综合材料,要保持艺术风格上的一种延续性和图式语言的相似性。

▲艺术家魏光庆工作室
ART ABSOLUTE:一般而言,当代艺术特别是观念艺术都具有批判性,您的艺术作品批评的针对性是什么?
魏光庆:我的作品是用历史化的方式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用视觉叙事方式对激变的社会和复杂的人生所做出的思考和洞察性表达,透过作品的视觉表象,传达出的是一种观念的拓展与颠覆。

▲《三十六计:反客为主》 布面丙烯 120cmX150cm 2006年
ART ABSOLUTE:观念艺术需要语言阐释,我们想听听您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魏光庆:我始终认为当代艺术是应该关注社会、历史、文化,而艺术家的所谓艺术语言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它决没有自身的意义。因此,在我的绘画作品中,色彩的深度感被消减,主要涉及到我如何衡量艺术语言的标准:一是要看艺术语言是否准确地提示了艺术家要表明的文化问题;二是要看艺术语言是否具有特殊的感染力,从而直接达到视觉效果的观念表达; 其它都是无关紧要的。

▲《1994 色情误—第83回 》布面油画 160cmX120cm
ART ABSOLUTE:您的“文化波普”代表作品是《红墙》,为什么会选择画“红墙”?
魏光庆:选择《红墙》这种视觉资源在我看来是一种文化记忆,也是当代文化的一种基因。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中,人们自然地会把中国“波普艺术”所产生的影响的结果意识形态化,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予以智慧的转换我们的视觉方式,也就是后现代常见的创作方法,将过去存在的视觉资源重新转换,创作出具有艺术史价值的艺术作品。

▲《红色框架》 板面油画 38cmX46cm 1990年
ART ABSOLUTE:如何理解您的另一个代表作品《题词》?
魏光庆:关于《题词》这个作品,主要是思考在空间和时间中,权利话语与审美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又是如何转换的;问题在哪?冲突又在哪?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被遮蔽?在我看来,空间是可以获取信任,时间是可以获取价值;从社会学的角度介入来寻找当代社会和全球化语境下的资本、权力、消费、欲望、道德、信仰的缺失等文化命题,艺术和权利始终呈现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重要的还是艺术,如果采用艺术的话语权来操纵艺术的审美状态;艺术将走向是否会有新的可能性?

▲装置 《梅兰竹菊》 现成品 镜面不锈钢板 350cmX300cmX300cm 2012
ART ABSOLUTE:您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今年是您毕业30年,那您未来有什么打算?
魏光庆:我们从“85”出来的这批人,由于受当时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在精神领域总带着一种理想状态,所做的也都是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对那种哲学思想的思考。我们这代人是拥有记忆的同时又异常幸运的一代,这种幸运是指我们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几乎所有的变革,但又没有像四、五十年代的人那样承受了那么多苦难。我们在大学时代接触到很多西方好的作品,作为学生来说,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你离开学校以后,要把艺术当作一个职业,就一定要追求一个独特性,要学会坚持。然而,要坚持而不是坚守,如果你不间断地做这些作品而又没有发展的话,你想守也是守不住的。未来,有坚持才会有发展,很多东西都要有一个发展的空间,才能一直走下去。

▲装置 《真相 》 金属 纸本 影像 720cmX370cmX360cm 2011

▲《绝对艺术》杂志第二期封面

▲《绝对艺术》杂志封底
来源:绝对艺术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绝对艺术》杂志官方微信
微信号:absolute_art
